5月17日~18日,首屆糧食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推介活動在武漢輕工大學舉行。傳統的糧食經過科技的改造,變成了膠囊似的營養劑、人們日常使用的生活用品等,讓人腦洞大開。這不由得讓人好奇:科技會給糧油帶來什么?傳統糧食“七十二變”在位于武漢輕工大學體育館的二樓展區里,武漢華麗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上放著各種一次性餐具和包裝袋,不僅造型美觀,而且外表光潔。該公司外貿經理張曉燕介紹,生產這些一次性用品的主要原料就是玉米淀粉:“袋子加入玉米淀粉,傳統的塑料就用少了,可以節約石化能源。用完垃圾處理后,釋放的二氧化碳比傳統塑料會少很多。”過去,玉米就是人們的口糧,如今遇上高科技,變成了生活用品。在推介活動上,一座用塑木型材搭建的長廊也同樣引人注目。原木的顏色、光滑的外觀,堅實的內殼,如果不是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人們很難相信這些塑木是用稻殼和秸稈加工出來的。荊門環星循環農業公司綜合部主任曾海清介紹,這些塑木去年年初開始在公司投產:“我們塑木型材主要成分60%是稻殼,能夠防腐、防水、防曬、防蟲防變形,現在年產1萬噸,產品供不應求,準備再增加兩條生產線。”在推介活動上,同樣是用稻米,福娃集團則把稻米加工成了蛋糕、餅干和米汁飲料。
在湖北洪湖浪公司,稻谷經過加工后,被煉制成谷物素營養膠囊,剩下的稻殼灰被提取成白炭黑,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的諸多領域。
因為科技進步,稻谷也不再只限于加工大米。武漢輕工大學展出的最新研究成果馬鈴薯米,以馬鈴薯粉為原料的主食米,既有大米的功能,又比大米有營養。武漢輕工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呂慶云說:“國家推行馬鈴薯主食化戰略,10年之后,我國馬鈴薯粉的產量可能會達到8000萬噸。” 此外,隨州天星的稻米油綜合利用、江聲科技的營養米、江漢平原的水鄉蝦稻米也十分吸引眼球。
激發科研院所創新活力科技改變了工業,連傳統的糧油產業也受到了科技的影響。當傳統的糧食遇到高科技,不僅僅是形態和功能發生了變化,還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觀念。而這背后離不開糧食行業主管部門的科學引導和扶持。
為激發科研院所的創新活力,湖北省糧食局堅持把糧食科技創新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專門領導小組,定期研究解決糧食科技創新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我省每年將科技、人才興糧工作納入各級糧食部門的年度目標考核內容,今年又納入了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考核范圍,確保糧食科技創新政策措施落實到位。”湖北省糧食局副局長胡新明表示。
為了給科研人員營造良好的糧食科技成果創新環境,2015年,湖北省財政安排2000萬元糧食科技創新專項扶持資金,采取獎補方式,鼓勵支持糧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
今年,湖北省進一步加大了糧食科技創新專項扶持資金力度,由2000萬元增加到3000萬元。“鼓勵引導糧食專業人才參與糧食經濟發展研究,對研究成果通過評審的給予一定資金獎補,對‘金藍領’高技能人才、糧食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糧食行業高端管理人才的培養、引進給予補助。”胡新明說。
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大批國家和省部級科研成果正在孕育成長,為湖北省在糧油育種、生物工程、糧食加工、糧機制造、質量檢測、糧食經濟等方面積累了雄厚的科研實力。
政府做“紅娘”當然,糧食和科技的相遇不僅僅是讓我們腦洞大開的美麗畫面,更有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尤其是在糧油產業同樣面臨供給側改革的當下,如何讓生產和科研兩張“皮”連得更緊?
18日,首屆糧食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推介活動漸漸步入尾聲,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端出的低殘油低溫榨油技術和裝備還在尋找中意的合作廠家。“低溫壓榨技術可以全面保留油的營養成分,而且,采用低溫物理煉制技術不會產生廢水,可以簡化工藝,降低生產成本。”湖北省糧食局產業與市場處副處長童國富介紹,這項科研成果科技含量高,可以廣泛應用于油脂加工企業,提高食用油品質。為了讓科研成果早日開花結果,組委會特意為這些待字閨中的科研成果做“紅娘”。
如何讓科研成果從寫在論文長在實驗室到走進企業轉化成生產力?近年來,湖北省糧食局分別與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武漢輕工大學等高校簽訂了科技與人才興糧戰略合作協議,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我們每年召開1~2次溝通協調會,審議合作重大事項,確定當年具體項目,并由相關處室負責合作項目的協調與落實。”湖北省糧食局產業與市場處處長王正元表示。
與此同時,湖北省每年安排2000萬元糧油精深加工貼息資金,2013年開始,每年又集中5000萬元產糧產油大縣獎勵資金,共計7000萬元資金支持骨干龍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成果轉化。
真金白銀的政策,實實在在的措施,良好的創新機制,多方因素疊加,企業發展觀念也變了。這一點,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教授趙思明深有體會。趙思明曾研發出一種方便米飯,但卻遲遲沒有得到轉化,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企業沒有深加工的發展意識。“原來方便米飯轉化不理想,現在有了新的方案,企業非常感興趣,好多企業找我們談合作。這也反映出企業發展一個新動向,現在企業在一個比較高的層次上謀求發展,以前只是問一個技術怎么解決。”轉變帶來雙贏。專家的科研成果有了轉化的平臺,企業發展瓶頸也得到了突破。產研對接,開辟了湖北省糧油產業發展的新天地。據統計,湖北糧油加工最大規模企業年產值由不到5000萬元壯大到過百億元。
|